Monday, August 13, 2012

中国网民“晒工资” 晒出民生焦虑 (696-JT-OS-D)

《中国网民“晒工资” 晒出民生焦虑》(696)
2007-02-06  大纪元时报
 
【大纪元2月6日讯】 去年9月开始,中国网民开始流行“晒工资”,一直以来“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被视为现代职场中的两大秘密,而中国网民们却在网上展示出职场秘密,有分析认为,中国网民“晒工资”,同时“晒”出了中国人们对民生问题的焦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来最热的话题可谓是“网路晒工资”了。登录一些门户网站和论坛,从“董事长女秘书的工资条”到“硕士毕业6年被老婆骂的工资条”,公布工资条的帖子比比皆是,而且点击量和人气都极为可观。国企工资条、教育类工资条、毕业生工资条、公务员工资条,“晒工资”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你挣多少钱?”这样的直白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很难问出口,为何众多网友却如此热衷于将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呢?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一种社会心态?

分析认为,网上“晒工资”折射出一种民生焦虑,因为生活负担的加重引起的收入敏感。由于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居民由此产生的强烈支出预期,尤其是收入愈低的居民,其生活负担感愈重,负担感愈重对收入的敏感度就愈高--“晒工资”是这种敏感的直接体现。

同时也藉“晒工资” 表达对沉重负担的不满,对“油盐酱醋什么都在涨,就只工资不涨”的抗议,瞧,工资单都拿出来让你看了,收入就只这么多,如今靠这工资够过怎样的生活呢?

此外,“晒工资”也体现出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的心理焦虑,中国大陆的贫富悬殊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工资层面的分配而言,表现突出的是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尽享垄断红利的垄断行业,员工奇高的收入由令人艳羡渐入令人愤慨。在这样的背景下,网上“晒工资”盛行,其实是许多人心理焦虑的自然流露和发泄。

所以,与其说“晒工资”是展示职场秘密,倒不如说“晒工资”,“晒”出了人们对民生问题的焦虑。

http://www.epochtimes.com/gb/7/2/6/n1615468.htm
(原《SNR-丙》第二课)

Wednesday, August 8, 2012

政府部门不要迷信曝光 (935-JT-PRC-D-已删减)

《政府部门不要迷信曝光》(935)
2011-03-23  光明观察  何勇

18日,武汉首次公布了首批乱闯红灯、乱停车辆、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的市民名单,以后武汉将每周曝光这些陋习的市民各10名。(3月19日《武汉晚报》)


政府部门曝光有乱闯红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市民,武汉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早在去年江苏省的宿迁、南京和天津市等地就相继采取这一措施。

整治城市不文明行为无可厚非,但要行之有方。不可否认,曝光市民的不文明行为,确实对整治不文明行为有很强的效果,是一剂不错的药方。因为让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在熟人面前,面子上挂不住,具有比惩处更强、更有效的威慑作用。一些市民为了尊严和面子,对于曝光望而生畏,使其对不文明行为有所收敛和改善。

然而,无论效果如何,政府部门绝对不能盲目地迷信、迷恋曝光这种手段,否则适得其反,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文明的进步。

一方面,从本质上说,曝光不文明市民是另一种示众行为,背后折射的仍然是政府部门的示众心理。看起来,曝光只是轻轻地将违规市民的照片和部分不太重要的信息拉出来示众,对人的身体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却践踏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对人的心理是有伤害的。从这个角度说,曝光不文明的市民,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坏的示范作用,就是不文明的人是千夫所指,人人得而批之,这一点显然与法制社会和人权的进程背道而驰,无疑是一种退步。

另一方面,从整治不文明的长久效果来看,曝光不文明市民不见得有很好的效果。一旦被曝光的案例多了,会使得很多人对曝光习以为常、无所谓,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认为有不文明行为被曝光很正常、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相反地,会让一些人不引以为耻,反引以为荣。这就好比教师教育学生,偶尔采取体罚手段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常如此,体罚就会失去最基本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就不再害怕体罚了。从这个角度说,曝光不文明行为的效果纵然有用,但是需要有度、有技巧,万不可盲目曝光、为了曝光而曝光。

笔者承认,整治市民不文明行为的难度确实很大,光是批评未必有用,施加惩罚也不见得奏效,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迷信曝光这种示众手段。最根本的还得在全社会营造文明风气,执法部门需要彻彻底底的进社区、进企业宣讲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提高市民的素养和认识,在这个前提下,再施加一定的配套措施,而不是盲目地曝光。



http://guancha.gmw.cn/2011-03/23/content_1747882.htm
WJR

Tuesday, August 7, 2012

舉步維艱太陽能(920-FT-TW-I-已刪減)

中國時報 2012.04.09
我見我思-舉步維艱太陽能
呂紹煒
上周四,曾是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廠商的德國Q-Cells申請破產,這是半年來至少第七起歐美太陽能製造廠的破產倒閉。曾被認為讓全球脫離「石化本位」體系,尋求乾淨、永續能源的太陽能發電,在脫離政府補貼後,顯然走入黑暗期。


 太陽能發電最大的問題是:傳統「石化本位」供應的電價仍「不夠高」,因此,太陽能發電的「市場價值」仍不夠。過去多年能快速發展,主要是仰賴政府高額的補貼,鼓勵企業與民眾安裝。德國就是這樣把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拉到近二成。高額的補貼,讓廠商有利可圖,歐美因此拉拔起國內的太陽能產業,同時也促使亞洲國家開始大力投入。

 結果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歐債危機又接踵而來,歐美各國無不面臨政府財政緊縮壓力,太陽能發電的補貼不斷被砍,歐美廠商更面臨亞洲新興廠商的強力競爭,導致一波波的破產倒閉潮。亞洲國家(包括兩岸)的太陽能廠商雖然也陷入困境,從去年年初的樂觀、預期可海賺一個資本額,到下半年紛紛降財測、全年虧損,廠商都咬著牙根死撐,但至少還存活著。歐美大廠原本成本就高於亞洲廠商,更缺乏亞洲企業的靈活彈性,雙重打擊下只能奏起哀歌。

 由這些例子來看,太陽能的市場成熟度仍不夠,其發電成本仍遠高於傳統方式數倍,因此只能藉著政府大力補助購買與安裝成本來推廣,抽去政府補貼後,其市場接受度不足的缺點就顯露無遺。太陽能發電如果要能持續推廣,為多數民眾接受,就不能只靠「作環保、作功德」的口號,政府補貼當然就不可或缺。

 暫且不談環保的偉大理想,單就現行「石化本位」所供应的能源與采用的技術來看,價格趨勢一定會往上。另一方面,在太陽能技術進步與普及度提高後,成本就會降低。傳統發電方式的電價與太陽能發電價格的差距越小,太陽能發電的市場就越大,太陽能發電才會彰顯其價值,但這之間的價格與時間落差,終究還是要政府以政策扶植業者,補貼消費者。

 以此觀點再來看政府之前的凍漲電價、補貼電費,確實是個糟糕的政策。一來,政府人為的壓低電價,反而讓其它再生能源(當然包括太陽能發電)的市場難以成長;二來,花了上千億元去補貼現有用電戶,但卻純粹是一種「消費性補貼」,用完就啥都沒有。同樣這筆錢拿去補貼太陽能發電用戶,既可為此明日產業注入強心針,加強及加速其發展,又能對節能減碳、提升環保有所助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40900392.html

高薪难养廉 权小能廉政 (791-JT-PRC-已删减)

《高薪难养廉权小能廉政》(791)
2006-03-29大众网袁晓明

据近期《美国新闻报道》杂志报道,2006年美国最好的职业前五名包括听力训练师、验光配镜师傅、兽医、教授等。在这前五名的职业中,政府工作人员并不在其中,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公务员的地位并不显赫,收入也是平平,更没有多大的权力。


反观中国,做公务员却是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排大队报考公务员的壮观景象时常通过媒体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中国人热衷于在政府里做事主要是因为政府的工作不仅稳定而且收入不薄,并且权力不小。当然,公务员的正当收入也不能使其成为高收入的阶层,因此,这几年来,便一直有人提出对公务员进行“高薪养廉”,试图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以及腐败问题。

今年的两会期间,又有委员提出不同版本的“高薪养廉”。我不能说“高薪养廉”对反腐廉政一点作用都没有,也不反对向公务员提供适当的收入,但“高薪养廉”绝不是解决腐败的根本措施,而减少权力才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道。美国地方政府腐败较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地方政府的权力较小。从近一段时间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也可以看出,权力增加无疑增大了腐败的机会。

目前,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纷纷提议改革美国“游说”制度,正是要减少腐败政客的权力,甚至将他们赶下台。美国的国会议员年薪现今大约15万美元,也就是美国公司的中层经理或者高级职员的水平。因此,美国国会议员并不属于高薪阶层。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他们加薪水防治腐败?美国国会改革的方案显然不是要给国会议员加薪水,而是进一步减少他们的权力。

同样的,对于中国政府里掌握过多权力的人,减少其权力也是防治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办法。因此,两会代表需要提议的不应是“高薪养廉”,而应该是“权小养廉”。具体的讲,两会代表应该建议的是:哪些权力应该从当权者手中拿走。把权力减下来,而不是保留很大的权力,同时再送上高薪。可以理解,在当今中国的特殊情况下,权力层要主动卸权是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才是成为廉洁政府的根本所在,也是崇高和道德的行为。


http://www.dzwww.com/caijing/cjsp/200603/t20060329_1400224.htm
WJR

从全球变暖看节能减排 (868-JT-PRC-D-已删减)


2009-12-06  四川日  梅松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就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最大的忧患莫过于全球变暖。不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结果如何,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已经表现出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以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因此,应对全球变暖既是我们的国际责任,也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于2007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全球变暖程度。如果全球气温上升3摄氏度,喜马拉雅山地区长度小于4公里的冰川就将消失殆尽,其初期后果是洪灾和泥石流次数将有所增加,其长期后果将造成亚非地区数以亿计的民众严重缺粮少水,极有可能面临食物和饮用水严重短缺的问题。由于气候变暖,欧美地区天灾加剧,地中海国家出现严重干旱、天气奇热等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北美地区热带风暴和热浪等灾害的严重程度有所上升,还可能在南美地区导致多个物种灭绝并引发饥荒。全球变暖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在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太阳光(短波辐射)可自由达到地球表面,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阻碍地面的逆辐射——长波辐射,导致热量不能正常散发,使气温上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因此,科学家认为,应对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必须调整现行能源政策,转变能源消费观念,改变能源消费趋势。该是调整现行能源政策和发展目标的时候了!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已经向全世界作出了节能减排的庄严承诺。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让我们从节能减排走向低碳经济,从“绿色消费”走向“生态文明”!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6/030016724468s.shtml

Friday, August 3, 2012

从全球变暖看节能减排 (1192-JT-PRC-DI)

《从全球变暖看节能减排》 (1,192)
2009-12-06  四川日报  梅松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就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最大的忧患莫过于全球变暖。不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结果如何,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已经表现出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向全世界宣告: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以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由此看来,应对全球变暖既是我们的国际责任,也是我们的实际行动。用一句流行的话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能减排别无选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于2007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全球变暖程度。如果全球气温上升3摄氏度,喜马拉雅山地区长度小于4公里的冰川就将消失殆尽,其初期后果是洪灾和泥石流次数将有所增加,其长期后果将造成亚非地区数以亿计的民众严重缺粮少水,极有可能面临食物和饮用水严重短缺的问题。由于气候变暖,欧美地区天灾加剧,地中海国家出现严重干旱、天气奇热等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北美地区热带风暴和热浪等灾害的严重程度有所上升,还可能在南美地区导致多个物种灭绝并引发饥荒。全球变暖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只有一条长江,我们生活的长江流域正变得越来越热。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过去十几年来气候变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速度。如不进行补救,对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愈加严重。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

  从全球变暖看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办法。最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证实,最近50年来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太阳光(短波辐射)可自由达到地球表面,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阻碍地面的逆辐射——长波辐射,导致热量不能正常散发,使气温上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因此,科学家认为,应对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必须调整现行能源政策,转变能源消费观念,改变能源消费趋势。“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该是调整现行能源政策和发展目标的时候了!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已经向全世界作出了节能减排的庄严承诺。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此时此刻,刚刚从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中挺立起来的四川人民,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

  让我们从节能减排走向低碳经济,从“绿色消费”走向“生态文明”!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6/030016724468s.shtml

感受中央部委晾晒”三公“经费的速度与激情 (1131-JT-PRC-D)

《感受中央部委晾晒”三公“经费的速度与激情》(1,131)
2012-07-20 人民网 邓海建

7月19日一天之内,92家中央部委相继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这是自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相较于2011年“三公”经费公开,今日的雷厉风行确实值得肯定。从去年的拖拖拉拉、遮遮掩掩,到今天的步伐整齐、数目详尽,既说明中国财政透明度正与日提升,更说明公共监督已切实激活了政府效能的正能量。

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迅速而给力,离不开几个背景:一是今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会议将“推进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作为今年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工作之一;二是7月9日,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预算和决算情况,同时对违反条例的具体情形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界定。有了高层共识,有了稳态制度,“三公”经费公开的进程从粗放走向合规有序。

有人说,看一个政府会不会花钱、善不善花钱,只要看看“三公”经费支出便可。话虽有失偏颇,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财政之余公共利益与民生福祉的决定意义。“三公”经费情况好比各部门的“压箱底”,晾晒的过程,既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接受公共监督的必须。在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建设的道路上,公开,永远是抵达公平与正义的必经路径。

能公开,是进步。及时坦诚公开,更是难得的进步。譬如“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即意味着各部门人员工资、办公楼运营费用等总体情况将向公众揭开面纱,至此,行政效能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一个细节也能见微知著:各部门公布的格式趋向统一和规范。此外,今年绝大多数部门公布的情况更详细,开始披露拥有的公车数量、出国的人次、接待的访团数量等细节信息。这为公众监督“三公”经费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

然而,公众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期待,显然又不仅仅满足于看得见的几个数字。一方面,这些数字能不能再细化一点?譬如以网络同步的形式,公布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去向,签字的是谁、使用的是谁、考核的是谁,如果出了问题,能负责的又是谁?另一方面,有了“三公”经费公开之后,还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不然,光秃秃一堆数字,到底是多还是少、合理还是不合理、该花还是不该花,如何评判呢?更重要的是,还要跟进问责制度,一旦发现“三公”经费中的问题或猫腻,就要按图索骥,以对等的罚单为公共财政护航。

犹记得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上提出,“三公”经费存在列支超标准,界定不清晰,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老大难问题。我们欣喜于“三公”经费公开的变化,但这只是走向财政清明的第一步,在晾晒“三公”经费的速度与激情背后,制度设计与程序监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